般若法藏网 感悟分享 解怨释结,更莫相憎

解怨释结,更莫相憎

“凡为夫妇之因,前世三生结缘,始配今生为夫妇。若结缘不合,比是冤家,故来相对;即以二心不同,难归一意,快会及诸亲,各还本道。愿妻娘子相离之后,重梳婵鬓,美扫峨眉,巧呈窈窕之姿,选聘高官之主。解怨释结,更莫相憎。一别两宽,各生欢喜。”-----出自敦煌石窟出土唐人“放妻协议”(唐代称离婚为“放妻”),即是和离书。

"小女子不才 未得公子青睐 扰公子良久 公子勿怪公子向北走 小女子向南瞧 此生就此别过了 难以忘怀愿你三冬暖 愿你春不寒 愿你天黑有灯 下雨有伞愿你善其身 愿你遇良人 暖色浮余生 有好人相伴"-----出自歌曲《公子向北走》

 这份古代的和离书与这首现代的歌词,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对相离的那份释解与豁达,以及给对方的那份祝福。不得不承认,千年以降,这样美好而和平的告别都不多见。有时,纵使说出一别两宽,各生欢喜这样语句的人,背后亦有几分沉痛。其实分开之后,我们都免不了经历一段失落失望,甚至是绝望难捱的日子。毕竟是一个曾让你对未来充满期许的人,却从无话不说到无话可说,成了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。但我们的世界,总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别离,很多人出现在你生命里,不过是过客,注定无法陪你走完余生。不管是因为什么,至少在你们决定分开的那一刹那,彼此都觉得没了对方自己会更好。既然这样,理由就不再重要,纠缠也没了意义。

一别两宽,更重要的,是不再为难自己。从此你我分开走,你找你的可人,我寻我的良人,豁达淡然,各奔前程。况且相遇的两个人,不一定是彼此的良人,可能是往世的冤家。今生相遇,以为是良缘,后来发现不过是相互伤害罢了。
有的时候,分手才是一个人情商的试金石。多少曾经海誓山盟的感情,在分手的那一瞬间,跌入沼泽,满身是泥,最终只能狼狈地离开,甚至连一声体面的再见,都没有机会说出口。每一次撒泼打滚的狼狈,都是对彼此的再一次伤害。
英国的哈里王子与妻子梅根王妃,在温莎城堡上演了一场王子与公主的婚礼大秀。在这场婚礼上,同时出现的,还有哈里王子的初恋情人。
哈里与初恋的爱情,也有过昭告天下的热烈。每一个皇室的重要场合里,人们总能找到哈里与女友的身影,那时的她,在英国人的眼里,就是注定要成为王妃的女人。但是,与王子的恋爱,注定了要在镁光灯的聚焦下生活,她说:“我想像个普通女孩那样恋爱,过日子。”
这段感情,最终走向了结束。无论多么浩大的烟火,终将会在夜空中消寂,化成满天星光。比满天繁星更美好的是:星光里藏满了彼此最美好的祝福。所以她依旧能够带着星光,手捧鲜花,盛装出席,这样的分手,是对爱情最大的尊重。
曾经相遇的意义,从来不是分手后因为伤心或者因为仇恨的红眼相对,而是心底角落里那份纯净的回忆。这样的纯净,是在这场不完美的感情里,彼此间最好的祝福。

《一代宗师》里,时隔多年以后,宫二小姐再次面对叶问,物是人非,所有止于唇齿的情愫皆成过往,最后,宫二说:“我心里有过你,仅此而已。”
既然不能相濡以沫,倒不如相忘于江湖。分手的情商,从来不是爱情里的输赢。而是在爱情的战役中,最后离开的时候,安静地收拾好满地的鸡毛,然后挤出一个微笑,转身离开。
喜欢一个人,得到与得不到,都是种种错综复杂的因缘因果,造成种种恩怨情愁的执着与困扰,假若未能化解,会继而再造成种种新的善恶业报,形成生生世世的互相纠缠。正如古德所说:「假使百千劫,所作业不亡,因缘会遇时,果报还自受。」
其实,佛法里的每一句话对我们都是如此的重要,可是我们总是当成耳边风。“随缘消旧业,更不造新殃”,心中嗔恨,下一辈子遇见他时,继续去向他要债吗?平熄内心之嗔恨、怨愤、报复的火焰,去理解包容,化解怨结,以后的相遇,内心都能平静自在,甚而转逆缘为顺缘,转恶缘为善缘,又有何不可呢! 
如果说爱是一场浩大的烟火表演,在烟花绽放时刻,我们沉醉于漫天的绚丽之中。可是,如果到夜幕四合,最后一抹光亮消失在夜空尽头,我们不得不说再见的时候,愿我们放下执着与嗔恨,依旧能够彼此祝福:
愿你三冬暖 愿你春不寒 愿你天黑有灯 下雨有伞 愿你善其身 愿你遇良人 暖色浮余生 有好人相伴
解怨释结,更莫相憎,真正的一别两宽,各生欢喜

一切知见和法义均依当今住世佛陀说法为准,谨遵南无释迦牟尼佛教戒!

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严守五戒,行持十善,常念礼拜南无观世音菩萨!!!,恭敬念诵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》、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、《六字大明咒》、《大悲咒》,增益福慧,健康长寿,平安吉祥!

南无十方三世一切,南无观世音菩萨!更多链接

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》_南无观世音菩萨
《妙法莲华经-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_佛教经典
南无观世音菩萨法缘日,农历九月十九
《藉心经说真谛》_佛陀说法_南无观世音菩萨_心经
什么是正确的”大悲观音加持法”_南无观世音菩萨
虔诚顶礼 南无观世音菩萨
五彩光围绕着的南无观世音菩萨非常庄严
为什么要修行?
法宝流通_心经_观世音菩萨普门品_佛教经论 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般若法藏网立场-南无观世音菩萨,心经,佛法,佛经,学佛知识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https://www.yiqilaixuefo.com/4107/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返回顶部